實踐與永續
為了因應2020年台灣教育部推動素養導向教學計畫,以及 WHO及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提出發展健康促進學校國際標準(Global standards for Health Promoting Schools),台灣健康促進學校計畫欲發展本土特色並結合國際發展趨勢,2019年國民健康署委託輔仁大學陳富莉教授研究團隊進行健康促進學校國際網絡計畫,研擬健康促進學校3.0 標準,初步架構乃依據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世界衛生組織提出健康促進學校國際標準架構草案、國內外健康促進學校重要文獻、2019年健康促進學校國際認證計畫實證研究結果,並歸納國內外健康促進學校專家及學校實務工作者意見,在2020年初步研擬台灣健康促進學校3.0框架與實施標準、內涵。
台灣健康促進學校3.0,強調實踐與永續。為了照顧全體學校師生的健康,就實施場域、實施標準及內涵,如下說明:
1.實施場域:由幼兒園開始向下紮根、向上延伸到大學,以銜接在學校場域期間的生長發展與學習。
2.實施標準:過去僅著重學校層級之六大範疇標準,健康促進學校3.0更重視政府層級的政策、領導與管理,以及學校層級的全校取向之健康促進治理、全校成員投入、與社區夥伴關係、及全人身心健康與福祉。
3.內涵面向:健康促進學校3.0內涵,結合台灣教育政策與實務、以及國際健康促進學校方向發展,以展現台灣特色。
健康促進學校3.0標準共有二層級、八個標準及相對應內涵, 如下說明:
標準一、政府政策與資源投入
不論是中央或地方政府均展現領導、治理與管理,願意跨部門合作共同制定健康促進學校政策、並承諾投入資源推動健康促進學校計畫。
標準二、制定全校性健康政策
學校承諾制訂全校取向之健康促進學校治理。
全校取向(whole school approach)是指全校成員透過學校生活各面向凝聚共識、全體合作方式,促進學生的學習,健康行為和福祉。
標準三、涵蓋全校成員投入
學校所有人員(校長、老師、行政主管、其他行政人員、學校志工、家長、學生等)以全校取向之模式去支持並投入健康促進學校計畫。
標準四、學校與社區互為夥伴
為了推動健康促進學校,學校與社區互為夥伴關係,進行全校取向投入與合作。
標準五、健康融入學校課程
整合或融入學校正式與非正式課程,以實現學生健康與福祉。
標準六、建構學校物質環境
學校建構符合師生健康的健康、安全、包容性與永續的物質環境。
標準七、營造學校社會情緒環境
學校營造安全、支持、與包容性的社會情緒環境。
標準八、善用健康服務與資源
為了滿足學校師生的身體,情感,社會心理的健康照護需求,學校與其連結的衛生資源能合作,共同提供健康服務。
2021年起,根據初步研擬台灣健康促進學校3.0框架與實施標準、內涵進行試評;並與教育行政與衛生行政單位、學校進行倡議。